👉 脊椎管狹窄患者必看!4種絕對要避開的運動地雷
最近門診遇到好多阿伯阿姨都在問:「醫生啊,我這腰痛腳麻到底還能不能運動?」其實脊椎管狹窄症最怕「做錯運動」,今天特別整理物理治療師臨床常見的4大NG動作,連你以為安全的「走路」都有學問!
🚫 地雷1:爬山當復健?小心越爬越嚴重!
很多長輩覺得爬山能「練腳力」,但你知道嗎?上下坡其實是雙面刃!物理治療師解釋:
- 上山時身體會自然前傾,脊椎管空間暫時放大,當下會覺得比較舒服
- 下山時全身重量往下壓,腰椎承受的衝擊力直接多3倍!
- 最危險的是隔天效應,很多患者當天沒感覺,隔天卻痛到無法起床
💡 專家建議:改在平坦的河濱步道練習,記得要穿有氣墊的運動鞋,每走15分鐘就休息喝口水
🚫 地雷2:做「眼鏡蛇式」伸展?神經壓更慘!
最近超夯的麥肯基運動和瑜珈眼鏡蛇式,對椎間盤突出有效,但對脊椎管狹窄根本是雪上加霜!
- 當你向後仰腰時,脊椎管空間會從原本的「窄巷」變成「死胡同」
- 有患者做這個動作後,腳麻直接延伸到腳趾,連半夜都會麻醒
- 物理治療師提醒:如果做伸展反而更舒服,可能要重新檢查是否誤診
⚠️ 注意:復健科醫師臨床發現,超過3成患者初期會搞混椎間盤突出和脊椎狹窄症狀
🚫 地雷3:躺著抬雙腿?你的腰在哀嚎!
復健科常教的單腳抬腿運動,被很多阿公阿嬤「自主升級」成雙腳齊抬:
- 雙腿同時抬起時,腰部要出2倍力氣來穩定骨盆
- 這個姿勢會讓腰椎前凸角度增加,椎間孔瞬間縮小30%
- 物理治療師示範正確做法:單腳輪流抬,膝蓋微彎不鎖死,腳尖朝上最安全
📌 小技巧:在膝蓋下方墊小枕頭,能減少腰部代償用力
🚫 地雷4:硬撐走路拚距離?當心走進惡性循環!
「痛也要走」是最常見的迷思!物理治療師分享333原則:
- 3分鐘測試:從客廳走到廚房來回計時,找出完全不痛的最長時間
- 3階段訓練:先從「原地踏步」開始,再進階到「扶牆走」,最後才「獨立行走」
- 3天法則:每次增加運動量要間隔至少72小時,讓發炎組織充分修復
💥 真實案例:有位退休老師每天強迫走5000步,結果3個月後連100步都走不到,必須靠助行器!
🛑 關鍵復健觀念:痛是身體的警報器!
物理治療師再三強調:
- 絕對不要吃止痛藥後強行運動
- 建議用手機錄影記錄走路姿勢,很多患者都是「歪腰走」而不自知
- 搭配水中走路訓練能減少腰部負擔,水位建議到胸口高度
最後提醒大家,脊椎管狹窄雖然不會馬上致命,但錯誤的運動方式真的會讓生活品質直線下降。下次要嘗試新動作前,記得先拍下動作影片給復健科醫師確認喔!